强化成本效益分析 夯实预算编制基础

创建时间:2023-11-25 17:45

强化成本效益分析 夯实预算编制基础 

成本效益分析是指,通过比较各个项目的全部成本和效益,评估项目价值、衡量资源配置、确定最佳方案,使有限的财政资源实现最优配置。在开展成本效益分析时,应依照政府承担资金比例和责任将财政支出划分为纯公益性、准公益性以及部分市场属性项目,合理确定财政支出核算方法。

预算绩效管理的本源即是成本问题,正是普遍意义上的“公共产品高成本问题”催生了预算绩效管理,降低公共产品成本因此成为推动预算绩效管理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。

 

公共产品成本控制的引入

 

在新绩效预算理论框架下,一个部门或者项目能否得到财政资金拨款、得到多少拨款,主要取决于其是否具有合理且可计量的结果。由于政府部门的政策实施结果通常具有多重性与抽象性,使新绩效预算的实施有赖于一整套可测量的绩效指标体系,以便能够将抽象的政策实施结果量化为一系列可操作、可描述的结果指标。当这样一些指标与计划的公共财政投入并列时,可使决策者清晰了解政策实施的实际成本,并据以得出投入产出有效性的价值判断。新绩效预算在预算与绩效之间建立的这样一种直接联系,使公共财政资金能够被用于更具合理性的支出领域,也使成本控制成为新绩效预算管理国家对部门预算进行监督的核心。美国的《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》明确要求,政府部门在获得公共财政资金前需对政策实施结果进行成本测算,以明确部门预算编制的合理性。

 

公共产品成本控制的 核心方法与手段

 

成本控制是以成本为手段,对经济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的一系列管理活动。成本控制运用系统工程原理,对生产经营中发生的各种耗费进行计算、调节和监督,以发现薄弱环节,挖掘内部潜力,寻找一切可能降低成本的途径。鉴于对象不同,对成本进行控制的方法也有多种。在对公共产品支出进行成本控制的过程中,大多数国家都选择了成本效益分析法,即在目标既定的情况下,制定若干可供选择的实施方案,通过罗列和比较不同成本与效益匹配方案,评估项目价值、衡量资源配置,最终按照一定的决策标准和原则确定最佳方案。

成本效益分析法多被应用于项目投资决策之中,以使有限的财政资源得到最优配置。成本效益分析法一般分为四个步骤。一是确定绩效目标和实施方案,即在明确财政支出所要达到的效果后,根据预期目标制定一系列实施方案。二是列举相关成本和效益。政府作为宏观调控的主体,其活动具有明显的外部性,财政支出所产生的效益因此呈现多样性,其成本也具有多重性。因此,在列举成本和效益时,不仅要全面考虑经济社会生态效益,还要对相关的成本,包括显性成本、隐性成本、直接成本、间接成本、现期成本和长期成本进行通盘考虑。三是计算成本和收益,即以社会为获得服务意愿支付的价格来衡量成本与效益之间的关系。基于成本和效益应尽可能量化的要求,在有明确的市场价格时,以市场价格为基础进行计算,在无市场价格时以偏好显示对服务的价值进行估算。如果支出涉及的周期较长,还应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影响,运用贴现将未来的预期成本折合成现值。四是在对成本和收益进行统筹分析后得出结论,做出最终支出决策。

 

预算绩效管理中成本效益 分析法的应用与选择

 

成本效益分析法简单易行,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诸多障碍:一方面,当财政支出面临多重目标时,成本效益分析法的使用受到一定的限制;另一方面,无论是成本还是效益,都比较难以直接量化。由此,为弥补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的缺陷,在实践应用中出现了多种拓展方法,如最低成本法、偏好显示法、作业成本法和因素分析法等。

最低成本法,又称最低费用选择法,其与成本效益分析法的主要区别是无需计量社会效益,只计算项目的有形成本,以成本最低作为择优的标准。最低成本法适用于成本易于计算而效益不易计量的支出项目。由于免去了计算支出效益和无形成本的麻烦,操作程序简化,最低成本法多用于教育、卫生、文化以及政治、军事等支出领域。

当无法获取成本和效益的市场信息时,可利用偏好显示法,从观察和调查到的行为和市场关系中,获取相关的成本收益估值信息。

当投入产出关系模糊时,可以使用因素分析法对成本效益分析进行完善,即通过综合分析影响绩效目标及实施效果实现的内外因素,明确各因素对绩效目标的影响机理和逻辑关系,以评价各项因素对绩效目标实现的具体影响程度。

 

成本效益分析法的绩效管理应用方向

 

近年来,成本效益分析法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预算绩效管理之中,在树立成本意识,强化成本约束,建设项目支出标准体系,增强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。与此同时,核算方法和路径不够成熟,边界不够清晰,基础数据信息不够充分,部门动力不足等问题也越来越突出,使成本效益分析法的进一步推进面临一系列困难。因此,有必要借鉴国内外经验,研究制定成本效益操作指南,明确不同支出类型及其成本核算方法,拟定支出定额标准,对成本效益分析法予以改进。

发布操作指南。基于财政支出管理方式、管理机构、运作机构、运作方法与私人投资部门不同,OECD国家大多通过颁布具有法律效力的成本效益分析指南方式,帮助政府部门减轻成本效益分析压力,提高工作效率。因此,还应尽快研究制定并发布公共产品成本效益分析与应用指南。

明确支出类型及核算方法。利用成本效益分析法确立公共产品支出标准时,还应充分考虑预算部门的财力状况、实际业务需要以及项目特点。目前来看,政府公共产品支出涉及城市运行、公共服务、产业发展等不同领域,相互之间差异较大。应根据政府承担的职责,将其划分为纯公益、准公益以及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项目,并根据不同类型的实际需要和行业标准,确定不同的支出标准核算方法。对纯公益项目,可采取最低成本法、动态比较法,在以成本最小化为原则遴选最优方案的同时,通过纵向、横向多维度比较分析,理清各方案成本效益差异,在各方案中进行选优。对准公益项目可采取作业成本法、偏好显示法,利用偏好显示法对成本、效益难以量化的项目进行分析比较,利用作业成本法对范围清晰、标准明确的项目进行标准化和量化,在“全成本”核算的基础上制定预期绩效目标和监督考核指标。对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项目可采取因素分析法、净现值法,利用因素分析法以“投入产出比”对成本效益更加复杂的市场化项目进行分析比较,利用净现值法对于轨道交通、高速公路、公用事业补贴等城市管理以及产业发展项目进行成本分析,通过对不同成本和不同绩效水平方案的横向比较,遴选出最优方案。

拟定不同支出标准。利用成本效益分析法,对不同类型财政支出规律进行总结,研究制定不同类型支出定额标准,辅助支持政府统筹研究收费价格、政府补贴、投融资机制,推动预算绩效管理与事业发展规划、中期财政规划、年度预算编制和政府行政效能考核挂钩。同时,预算支出标准不应一成不变,需要与经济发展水平、市场价格水平、财政收入状况、部门职能范围以及实际需要等现实情况相适应,并随其变化而改变,以保证预算支出准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。

 

关注成本控制的局限性

 

需要指出的是,成本控制只有在决策正确的情况下,才能发挥相应的效益,如果决策出现失误、目标出现了偏移,成本测算得再精确也难以发挥应有效用。以湖北某地关公像建设为例。该地耗资1.73亿元兴建号称全球体量最大的巨型关公像。但由于该地属于历史古城,建筑限高24米,关公像的大小和高度严重违反国家规定,不仅破坏了古城的风貌和历史文脉,还被住建部认定为滥建“文化地标”的形象工程、政绩工程,责令整改。为落实整改意见,该地又耗资1.55亿元对关公像进行拆解迁移,使关公像的整体财政资金耗费超过3.2亿元。巨大的财政支出不仅未使关公像成为网红景点拉动旅游人气,还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。

 

(作者单位: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)

 

来源:中国财经报 2023年11月25日“绩效新时代”专刊